红茶的制作工艺过程是什么(红茶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什么)
红茶的制作工艺过程是什么
众所周知,美国医学界一项研究与红茶有关。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每天喝4杯红茶,血管舒张度可以从6%增加到10%。常人在受刺激后,则舒张度会增加13%,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适宜喝红茶的好处是很多的,那怎么制作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红茶的加工工艺
1、萎凋
萎凋分为室内加温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萎凋程度,要求鲜叶尖失去光泽,叶质柔软梗折不断,叶脉呈透明状态即可。
2、揉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使用双脚揉茶。50年代采用铁木结构双桷水力揉捻茶机。至60年代,揉捻这一工序又加以改进,采用了铁制55型电动揉捻机,提高制茶效率。揉捻时要使茶汁外流,叶卷成条即可。
3、发酵
发酵,俗称“发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稍加压紧后,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酵素活动,缩短发酵时间,一般在5~6小时后,叶脉呈红褐色,即可上焙烘干。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
发酵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征的关键性工序。一般是将揉捻叶放在发酵框或发酵车里,进入发酵室发酵。发酵要掌握满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的适宜温度、湿度和氧气量。
4、烘焙
把发酵适度的茶叶均匀搜集放在水筛上,每筛大约摊放2~2.5公斤左右,然后把水筛放置吊架上,下用纯松柴(湿的较好)燃烧,故小种红茶具有独特的纯松烟香味。刚上焙时,要求火温高些,一般在80度左右,温高主要是停止酵素作用,防止酵素活动而造成发酵过度,叶底暗而不开展。烘焙一般采用一次干燥法,不宜翻动以免影响到干度不均匀,造成外干内湿,一般在6小时即可下焙,主要看火力大小而定。一般是焙到触手有刺感,研之成粉,干度达到,而后摊凉。
5、复焙
茶叶是一种易吸收水分的物质,在出售前必须进行复火,才能留其内质,含水量不超过8%。
红茶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什么
红茶发酵有哪些变化
多酚类化合物发生了深刻变化,水溶性部分可进入茶汤,对茶质量有直接影响;一部分氧化产物茶黄素是茶汤高度、香味的鲜爽度和浓烈度的重要因素;茶红素是茶汤红浓度的主体,收敛性较弱,刺激性小;只有茶黄素与茶红素含量水平都高,而且比例适当才能形成优良品质的红茶。
影响红茶发酵的因素
据《云茶大典》中介绍,红茶发酵的时候要提供适宜多酚类化合物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条件,诸如温度、湿度、通气等。
(一)温度对发酵质量的影响较大,包括气温与叶温2个方面。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叶温高低。发酵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放热,使叶温提高。叶温有一个由低到高再低的变化规律。发酵的叶温以保持在30℃为宜,气温则以24℃~25℃为佳。气温和叶温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叶温过高、超过40℃,发酵变化过分激烈,使毛茶香低味淡、色暗,严重损害品质。所以在高温季节里要采取降温措施,摊叶要薄,以利于散热降温。温度过低,发酵时间延长,内质转化不能全面发展,因此在叶温过低时,就应加厚叶层以利于保温,必要时采取其他的加温措施。
(二)湿度湿度对于发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实践表明,保持90%以上的高湿有利于提高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茶黄素的形成和积累;反之,含水量很低的叶子,发酵时湿度又小,茶褐素积累过多,造成汤色和叶底变暗,滋味淡薄。因此,发酵要求相对湿度达到95%,这就要采取喷雾或洒水等增湿措施。
红茶发酵,
(三)通气供氧发酵中需消耗大量氧气。制造1千克红茶,在发酵中耗氧达4~5升。在缺氧条件下,发酵不能正常进行。同时,发酵也释放二氧化碳,从揉捻开始到发酵结束每100千克叶子可释放30升的二氧化碳。
(四)摊叶厚度摊叶厚度影响通气和叶温。摊叶过厚,通气条件不良,叶温增高快,热量不易散发;摊叶过薄,叶温不易保蓄。
红茶从揉捻开始到发酵结束,整个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发酵工艺很重要,需要告诉你,手工茶一定好,品质一定高。好的手工红茶在发酵过程中,茶師一定要结合发酵叶的香气和色泽的变化,同时结合发酵时间的长短来综合判断发酵是否适度,从而把握好整个红茶发酵的进程。一般发酵到青草气消失,出现发酵叶特有的香气:一种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味;叶色春茶黄红,夏茶红黄,嫩叶红匀,老叶红里泛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QQ:107759983,立即清除!
转载声明:本文由茶叶百科网(www.chayew.cn)发布,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hayew.cn/post/7675.html
转载请注明:茶百科 » 红茶的制作工艺过程是什么(红茶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