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优质的经方医学知识
珍藏“薄荷医道”,不迷路!
“止嗽散”在临床上的运用
作者/王景唐
“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证的一个方剂,其药物的组成是:紫菀三钱,百部三钱,桔梗三钱,白前三钱止嗽散方歌,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水煎服,也可以研为散剂,每服三钱,开水送下,饭后服。
一、药物性能的分析
紫菀与百部性温润相同,而味苦亦相同,但紫菀有辛味,百部有甘味之不同,都入肺经,皆可理肺止咳,既有辛甘开发为阳,又有甘苦肃降为阴的作用。其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有苦味之不同,都入肺经。桔梗能升提肺气排脓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甘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属寒属热均能应用。总之这四味药具有上升下降,有出有入的双重功能。故能调整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
另外,佐以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解表,通窍利咽。甘草缓急止嗽,并能调胃止嗽散方歌,若与桔梗配合名“甘桔汤”,再配以荆芥为“荆芥汤”,同有利咽喉而止痛的功用。
以上七味药的组成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故适用于肺之宣化肃降,更能加强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二、在临床上的运用
当病人初诊时主诉为咳嗽,首先问其发病日期,因为日期的多少对于病情的演变关系很大,继问其既往证是否有咳喘宿恙,围绕其主诉重点询问其自觉症状,同时对于天气之阴晴,气候的寒暖,与咳嗽也有关系。止嗽散是治疗由于外感风寒而引起咳嗽所适应的一个方剂。
(1)风寒咳嗽
主证:
咳嗽,痰色白而稀,兼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证候分析:
咳嗽是肺经受邪气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症状。由于风寒犯肺,肺气不温,故痰白而稀。肺开窍于鼻,窍不通故鼻塞而流清涕。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腠理被束,卫外之阳被遏,故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邪气在表而无里症。脉象浮为在表;弦乃正气与邪抗争,故出现弦而紧张状态。证属风寒犯肺,邪束肌表,肺气不宣。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味。紫菀三钱,百部三钱,白前三钱,桔梗三钱,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防风二钱,苏叶二钱,生姜一钱,姜夏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此由于外有风寒表证,故加防风、苏叶,配合荆芥以发表。加生姜、姜夏、茯苓以温肺燥湿化痰。
(2)咳嗽未愈
主证:
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发痒。已无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弦而略有滑象。
证候分析:
外感已除,留有咳嗽余恙,痰白而粘,咯而不爽,肺系余邪未解,将有化热之机,脉已不浮,但兼有滑象,证属痰壅肺系。
治法:
宣肺肃降,开痰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以止嗽散原方将荆芥减为五分,加炒杏仁三钱,川贝母粉二钱冲服。这因为表邪已除,故将荆芥减量,但只有肺系余邪未净,少留荆芥以搜肺系余邪。痰粘咯而不爽,故加杏仁肃降肺气。加贝母以润肺,使其咯痰易出,并防其化热烁肺。
(3)湿热咳嗽
主证:
痰量较多,色黄白相间,并连粘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水,脉滑而略数。
证候分析:
素有湿热内蕴,以感外邪,最易转为肺经湿热,故痰色黄白粘腻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水,脉滑而略数,证属湿热蕴肺。
治法:
利湿清热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按原方荆芥减为五分,加前胡三钱,白蔻二钱,苡仁五钱,节菖蒲三钱止嗽散方歌小儿止嗽金丹,炒杏仁三钱,滑石三钱。这里加菖蒲、白蔻以化湿浊;加前胡清湿热而止咳;加滑石、苡仁清热利湿;加杏仁肃降肺气。
传承古老医术,弘扬中医文化
为健康保驾护航。
▼
薄荷医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QQ:107759983,立即清除!
转载声明:本文由茶叶百科网(www.chayew.cn)发布,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chayew.cn/post/8380.html
转载请注明:茶百科 » 止嗽散方歌小儿止嗽金丹